中新網5月4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道,5月2日,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ICAL)第22屆年會暨北美漢語語言學第26屆年會(NACCL-26)在華盛頓附近的馬裡蘭大學開幕。本次將持續3天的會議以“漢語全球化”為主要研討主題。
  馬裡蘭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邦妮·迪爾(Bonnie Thornton Dill)教授和馬裡蘭大語言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科林·菲利普斯(Colin Phillips)教授在開幕式時都到場對年會的召開表示祝賀。來自北京語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社科院、威斯康星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等高校、研究所的學者對於漢語全球化、語言與方言等方面進行了研討。
  此次會議的組織者是馬裡蘭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部的主任周明朗教授。他告訴記者,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年會曾在每年在美洲、歐洲、亞洲等不地方舉辦,是研討漢語和中國境內語言的主要國際學術會議。而北美漢語言學年會則一年一度輪流在北美各個大學舉辦,是北美最重要的漢語語言學會議。每逢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在北美舉辦年會時,則這兩個年會一同舉辦,通過大會發言、小組發言及牆報三種形式,共同探討有關漢語和中國境內其他語言的議題。上次兩個年會“合二為一”是2010年,當時會議在哈佛大學舉行。今年的會議共有來自11個國家、128所高校或研究機構的280多名學者參加。
  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教授在向記者談起漢語向全球推廣的問題時表示,對待漢語要有“大華語”的概念,不應當認為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與漢語為母語是一樣的概念。但同時要樹立“雙語主義”的觀念,註重“雙言雙語”的培養;第二語言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素質。
  “漢語全球化”是本次會議的重點專題,是由會議組織者周明朗教授提出的。這個專題研討會由30個專題發言、一個學生牆報展覽、一個知名學者圓桌討論會組成。周教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關於“漢語全球化”的高端學術討論對漢語教學、推廣的意義主要在於兩個層次。一是類似“大華語”等概念的討論讓我們認識到海外人士學習漢語與以漢語作為母語有所不同,這是不奇怪的,這種認識是進行海外漢語教學的基礎;二是從微觀角度看,會議的許多討論涉及到具體的教學方法,比如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漢語學習中容易遇到怎樣的困難。這兩個層次最後都會反饋到有關漢語全球化的教學、政策制定中來。(徐一凡)  (原標題:北美漢語語言學年會開幕 中美專家研討漢語全球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oezyo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